校園農場創建(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



本文隸屬:02.中小學勞動實踐研學基地(第80/411篇)

服務內容:校園勞動教育實踐農場(含配套課程體系設計);校園科學探索區室創設(含配套課程體系設計);安全食品教育區-有機農業實踐-食農實踐課程;(屋頂)農業科普實踐區角。

校園農場創建(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
產品系列:小學校園版;中學校園版;幼兒園版;青少年宮版。

基本功能:勞動教育,研學實踐,生物探究,生態展示,科普教育,智慧農業科技展示,結合科學課的解謎通關游戲;

基本模塊:種植活動區;無土栽培區;蚯蚓+有機農業區;(漁菜等)生態循環種養區;藤蔓種植區;迷你溫室及智慧農業區;

服務對象及場地:中小學校園(空閑場地及角落,林下生態種養,走廊宣傳欄,屋頂農場,樓臺空間,教室墻壁的攀援植物綠化,空閑房屋的科學探索室);

服務方式及團隊:設計、施工、維護、配套課件與活動單元、后期維護與升級。設計團隊來源于擁有近20年經驗的農業、資源環境及教育專家。

基本服務流程:了解場地及水源、土質等基本情況==》做出設計方案及預算==》施工報價==》施工建設及驗收。

校園農場創建(幼兒園/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圖示:【69農業規劃網】校園農場課程體系

為什么要選擇農業主題?

農業本身就是一部人類認識與改造大自然的百科全書!我國50%城市小孩極少接觸農業生產知識,而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,生存之本!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,是人類社會的“母親產業”!

農業是直接從野生動植物的選育、馴化、栽培、優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,農業與自然、生物及生命科學息息相關,例如生物學、化學、生理學、遺傳學、昆蟲學、微生物學、農業地理、土壤學和氣象學等均屬于自然科學范疇。

農業的許多基礎學科關系到中小學生物、地理、化學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,例如,高中生物新課標明顯增加了較多的實驗、實習的數量和類型。

農業科學的綜合性極強:涉及到自然條件、農業環境資源、作物和畜牧生產、24節氣等民俗文化及古農耕、現代農業工程和農業經濟等多種科學。

因此,農業是研學+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最佳伴侶!

在校園農場的創建過程中,你是否遇到這些問題——校園農場的小菜園投資預算要考慮哪些?校園農場選址選地上有什么要求?校園農場灌溉方式有哪些?有什么設計建設標準?校園農場的(蔬菜或糧油)作物品種及種植管理有什么要求?校園農場的整體形象美觀上有什么要求?校園農場的配套設施:農資、工具存放庫與廢棄物處理池;校園農場的配套設施要考慮哪些?需要設置溫室大棚嗎?校園農場是否需要做改土培肥和土地平整?食品安全及綠色生產上要考慮哪些方面?如何根據不同地區溫度來選擇蔬菜種植種類?氣候四季分明的地區如何安排蔬菜種植?校園墻角及邊角地塊如何規劃利用?

產品簡介:

1、室內版:配備植物燈光與加濕系統;
2、樓頂版:利用輕質有機土在教室屋頂因地制宜設計生物園地與農業科普園、勞動體驗園;
3、校園普通板A:布置于校園內的墻角邊緣或閑散地,采用棚架科普走廊形式或玻璃溫室方式;
4、校園故事板B:“有主題故事的校園小農場”,例如,將整座校園視為一個“安全食品與生態有機農業主題式農場”,把“植物文化-生命科學-食育知識”作為故事線索(例如花草文化-蔬菜與害蟲),將校園內3-9個區角視作解謎通關點并設置(食農食育)主題知識相關的謎題,將“學生”視作游戲化故事中解謎通關的角色扮演者,打造具有游戲化探索學習、故事化場景閱讀、智趣化農耕體驗等多種功能,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故事化校園農場。讓學生在”故事農場”中自由地學習,探究,閱讀,交往與互動解謎,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寓教于樂、玩學相伴!

校園農場創建(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
校園農場創建(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
校園農場創建(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
校園農場創建(幼兒園/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
【相關研究文章】

中小學校園農場:應該怎樣規劃實施勞動實踐課程?
校園新式研學農場:美化環境,實用還有勞動教育價值!
案例:中小學校園勞動實踐研學活動如何開展?怎樣升級改進?
案例:校園(屋頂農場)勞動教育與生物實踐活動
以校園小菜園為例,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基地應該怎樣規劃建設?
校園農場開辟種菜園地,應該怎樣合理搭種利用有限土地?
校園里的植物工廠與屋頂農場,學生們熱衷的研學觀察與勞動體驗!
智慧農業科技進校園,“魚菜共生”成為新勞動教育STEM研學范本
自然教育:校園小型氣象站建設布置方案,要注意哪些問題?
幼兒園:科學興趣班合作+科學環境區室創設

產品特點及配套課件:

1、遵循“安全,環保,實用,奇趣,美觀”的設計原則,采用了前沿技術領域的植物種植生態模式,同時配備多元化的奇趣生物品種與趣味活動課件單元,直接針對中小學校生物科學實驗及農業科普實踐教育的要求。

2、采用最前沿的農業種植模式:深液流水培、淺液流水培、靜止水培;柱形基質培、墻壁式栽培、螺旋式栽培、袋式基質栽培、桶式基質栽培、蔬菜栽培、汽霧式栽培和其他立體栽培等培養方式,充分體現了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特點,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狹小空間進行的藝術性美化布置。

3、采用有機基質與無土栽培技術設施,與傳統的土壤栽培相比,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——易于維護管理、安全衛生、無污染、生長易控制、不受場地及水土限制,而且容易塑造成各種奇異的形狀(樹形、柱形及螺旋式等)。

4、采用無土栽培技術設施,不僅特別適合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和課外活動,而且與教材結合緊密。無土栽培作為新型農業技術,一方面在小學、初中和高中科學及生物學教學中均有內容體現,另一方面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專門有一本教材學習無土栽培。

5、提高土地利用率,且管護便利:隨著現代都市房地產的快速發展,學生進行種植的場地及場景越來越少,無土栽培使用立體栽培的方式,一方面節約了種植用地,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各種種植條件和環境進行調控,不太受外界季節和天氣影響,確保全年任何季節均可以開展活動和實驗。

6、配備有趣的探究實驗單元及講解課件:定期更換提供趣味性的生物探究實驗單元,并提供相應的材料工具,動手操作培訓與知識講解課件。

7、通過“趣味性情景化教育、現代科技與互動體驗”的高度融合,在注重趣味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,讓學生真正感覺到“在快樂中學習,在學習中溝通與協作”。

8、融入傳統游戲及智力解謎游戲的娛樂充分,再通過互動體感技術及AR/VR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運用,提高實踐性學習過程的趣味性。采取學生最喜愛的互動游戲活動方式,將知識性的解謎任務穿插于游戲活動環節。制造懸疑氣氛,完成神秘任務。挑動好奇心理,激起挑戰欲望。最終達到快樂學習的效果。

主題式案例:校園食品安全主題區與有機農業實踐基地

包括有機生態食品生產、加工、配送、銷售的全程產業鏈的展示與體驗;可控制、可追溯、智能化、互動化及有機生態體驗基地。

校園食品安全教育功能區塊有:

1有機農業實踐區:種植計劃與農事體驗,糧食生產體驗區,果蔬生產體驗區
2收獲與初加工區:食農科學,保鮮儲藏與運輸,產地索源管理,地理標志產品
3食育手工體驗區:安全食品的展區及(水果類-果醬果品果汁;蔬菜類-凈菜)手工制作區
4土壤休養改良區:土壤與水污染,土壤與水環境資源保護,土壤堆肥改良與蚯蚓環保衛士,秸桿還田與綠肥種植

校園農場創建(幼兒園/中小學農業+自然科學探索區室創設)

配套課件舉例:

系列葉菜果菜栽培;花卉栽培;蚯蚓處理垃圾工廠與環保教育;魚菜共生生態系統;播種與移栽等農耕體驗;種子畫;稻草人藝術品制作;樹葉標本制作及樹葉畫;蠶寶寶華麗蛻變;雞蛋孵小雞;會跳舞的草;南瓜雕刻;會捕捉蟲子的草(狡猾的食蟲植物);黏糊糊的蝸牛;丑陋的鼻涕蟲;向日葵的信仰;會生雞蛋的樹;長角的茄子;會爬藤的葫蘆娃;令人敬畏的螞蟻;蝌蚪和青蛙;蒲公英的約定。

什么是食育、食農?

關于食育:是指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?!懊褚允碁樘臁?,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和食物及飲食健康密不可分!尤其對于身體身心快速發育階段的兒童,食物及飲食健康更加是息息相關!狹義的食農教育,指的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,它是通過農業農產品及食物的生產實踐活動,認識地域農業和食品發生產、文化及制作過程。日本則是全球第一個將“食育”寫入基本法的國家,傾全國之力推進食品健康教育。
關于食農:是指農業(食用農產品)生態環境和人類飲食生活的密切關系。食農教育則是,讓農業體驗為基礎,通過參與生產實踐過程,了解農產品生產和環境的關系,認知土地、環境和人類(健康與安全)之間的關系,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及習慣。